体育学院研究生导师基本情况简介
崔性赫,教授,硕士,学科教学(体育)学术带头人。专业方向:体育-体育教学、学科教学(体育)。1995年毕业于哈尔滨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学学士学位;2007年毕业于北京体育大学,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教育学硕士学位。研究专长:体育旅游、体育管理。主持完成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1项《“东极”到“北极”民族体育文化旅游产业链建设研究》获批经费6万元,作为主要参与者完成奥运科技攻关项目1项,并获得一等奖;出版著作2部,参编著作教材4部;发表论文40余篇;发明实用新型专利2项。
汪作朋,副教授,博士,体育硕士学科带头人,基础医学在站博士后,硕士研究生导师。专业方向:体育-运动训练、学科教学(体育)。2000年毕业于佳木斯大学,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学学士学位;2017年毕业于北京体育大学,体育教育训练学,体育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青少年体能训练、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主要社会兼职有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人口较少民族研究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民族学研究会民族体育研究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佳木斯市体育局国民体质监测中心特聘专家,滑雪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目前担任黑龙江省精品在线课程《俄罗斯风情》之俄罗斯体育领域的主讲教师;校级网络课程《运动训练学》主讲教师,获校级课程思政建设优秀教学团队。获佳木斯大学“双十佳”青年教学竞赛一等奖。主持在研黑龙江省普通高校青年创新人才培养计划课题《赫哲族传统体育项目史学考证》,主持黑龙江省省属本科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优秀创新团队建设项目《黑龙江省人口较少民族传统文化与健康状况研究团队》,主持完成黑龙江省哲学规划办课题《新时代赫哲族渔猎文化中传统体育项目传承、利用的系统构建》,主研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项目《中俄跨界民族赫哲-那乃口述史料辑译、整理与研究》;主研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健康龙江”背景下卓越幼儿体育教师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创新重构》、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代表性文章《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审视与发展路径》、《我国竞技体育优势项目形成与发展的动力驱动研究》等。公开出版《中国赫哲族体育》、《幼儿体育教育体系构建研究》等著作。《中国赫哲族聚居区社会事业发展调研报告》获国家民委全国民族工作优秀调研报告(2020)年度三等奖;《中国排球超级联赛赛制改革研究》获佳木斯大学第八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指导研究生目前有1人考取博士,其他毕业生均在高校任教。
李博,教授,硕士,专业方向:学科教学(体育)、体育-体育教学,1997年毕业于牡丹江师范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学学士;2009年毕业于辽宁师范大学,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教育学硕士。研究专长:体质与健康,运动损伤的防治与康复。拥有省哲社项目《“健康龙江”背景下黑龙江省3-6岁幼儿体质测评与健康促进管理数据库建设研究》,经费3万;发明实用性专利2项,软著1项;2022北京冬奥会越野滑雪项目国内技术官员;多次指导研究生参加国家级、省级和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并获奖。
崔小良,教授,硕士,专业方向:体育-体育教学,2000年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学学士;2007年毕业于北京体育大学,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教育学硕士。研究专长:高校体育教学与训练,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国家教育部课题1项,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2项,黑龙江省教育厅课题3项,发表论文15篇,出版专著3部,获得省部级奖励2项,校级一流课程1门,校级虚拟仿真课程1门,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
潘宏伟,教授,硕士。专业方向:体育-社会体育指导。2004年毕业于佳木斯大学,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学学士学位;2007年毕业于西华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教育学硕士学位。研究专长:体育教学与课外体育锻炼,冰雪体育文化。主持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阳光体育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研究—基于生命哲学视角》,经费1万;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2022北京冬奥会背景下黑龙江高校冰雪体育教育改革研究》经费2万;教育厅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校园体育文化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路径研究》经费0.5万;黑龙江省教改重点委托项目《“双轨四循环”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与实践》经费4万;主持教育厅科研项目《新发展格局下冰雪旅游发展的创新驱动路径研究》经费2万元;出版著作3部,发表教科研论文30余篇。
柏林,副教授,硕士,专业方向:体育-社会体育指导,1995年毕业于佳木斯师范学校,体育教育专业;2011年毕业于哈尔滨工程大学,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教育学硕士。研究专长:社会体育,体育产业与体育教学。拥有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课题《数字化平台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辅助与应用研究》等二项,经费1万;黑龙江省哲社项目《“一带一路”背景下互联网+黑龙江省体育旅游发展对策研究》,经费1.2万;省哲社项目《“美丽中国"背景下黑龙江省体育旅游产业发展推广研究》经费3万;佳木斯大学交叉学科重点课题《大数据时代黑龙江省体育旅游网络营销创新研究》,经费2万;佳木斯大学科研重点课题《供给侧背景下黑龙江省体育旅游产业集群竞争力发展研究》,经费1万;佳木斯大学教研课题《地方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专业人才培养生态建设机制研究》,经费0.5万。参加2014年首届黑龙江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师教学技能大赛,获得一等奖。2021年代表黑龙江省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四届运动会气排球比赛获得第六名。
衣刚,副教授,硕士,专业方向:体育-运动训练,2000年毕业于哈尔滨体育学院,体育教育,教育学学士;2012年毕业于牡丹江师范学院,体育教育训练学,教育学硕士。研究专长:排球运动、冰雪运动。主持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1项,主持校级教科研项目3项,参与其它课题10余项;出版专著2部,参编著作教材4部;公开发表教研论文20余篇;实用新型专利21项;参加黑龙江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师教学技能大赛,连续两届获得一等奖。作为教练代表黑龙江省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四届运动会气排球比赛获第六名;作为队长获黑龙江省第十五届运动会气排球男子组冠军。
李亚光,副教授,硕士,专业方向:体育-体育教学,1997年毕业于哈尔滨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获大学本科学历及教育学学士学位;2010年毕业于沈阳体育学院获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专长:体育教学、青少年体能训练及田径专项训练。现任佳木斯市田径协会秘书长、佳木斯市星光田径俱乐部创始人,校百门课程《田径》带头人,兼任佳木斯市青少年业余体校教练,曾获得全国优秀教练员。拥有国家体育总局课题《辽宁富裕地区农村体育向村屯转移过程中的公共体育服务研究》;佳木斯大学课题《“体教融合”背景下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构建研究 》,参与其他课题多项;出版专著两部,参编著作多部;发表论文10余篇。
孟凡伟,副教授,硕士,专业方向:体育-社会体育指导,2000年毕业于齐齐哈尔大学体育教育专业,学士学位;2009年毕业于沈阳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体育),教育学硕士学位。研究专长:体育管理学。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22冬奥会背景下我国冰雪体育场馆公共服务制度研究》;佳木斯大学《高校体育教学中篮球文化建设的策略研究》经费0.5万;主持黑龙江省社会经济发展重点课题《后冬奥会时代冰雪运动场馆制度保障研究》经费1万。
张宝华,副教授,硕士,专业方向:学科教学(体育),1990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2007年东北师范大学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获教育学硕士学位。研究专长:体育教学,排球运动教学研究。拥有佳木斯大学教学研究项目《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探索》。
朱俊杰,讲师,硕士,专业方向:体育-运动训练,2008年毕业于哈尔滨体育学院运动人体科学专业,获教育学学士学位;2011年毕业于哈尔滨体育学院运动人体科学专业,获教育学硕士学位。研究专长:运动机能评定与运动疗法、运动与健康促进、学前体育。主持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重点课题1项,黑龙江省属高等学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科研项目1项,参与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项,参与省教育厅项目1项,完成校级教研课题2项;著作1部,参编著作及教材4部;论文十余篇;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获得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校级“课程思政优秀团队”。
体育学院硕士研究生兼职导师简介(学科教学-体育)
方征,河南省新乡市人,中央民族大学体育学院教授,体育学学士,民族学硕士,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健康产业发展。1987年毕业于武汉体育学院,同年至今在中央民族大学体育学院从事体育教学和科研工作,2007年度被评为中央民族大学本科教学“十佳教师”,2013年度被授予“宝钢奖”优秀教师称号。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北京市、国家民委、国家体育总局科研项目多项,著有专著5部,发表科研论文40余篇。社会兼职有广西科技大学客座教授,郑州大学体育学院客座教授,吉首大学体育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克森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助理,佳木斯大学特聘教授,海口经济学院外聘兼职教授,云南体育职业技术学院特聘教授等。担任中国民族学学会体育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民族学学会理事,中国民族学学会生态民族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民族学与人类学学会体育人类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史分会理事,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协会院校委员会专家组成员。长期从事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长期深入民族地区进行田野调查,2013年4月,研究报告《鄂伦春族村民死亡情况报告》经相关部门上报党中央、国务院,受到中央领导同志批示,为鄂伦春族群众健康和社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